碳排放认知存在分歧?
化石燃料把大量能源集中在狭小空间,被广泛用于合成肥料及为航天提供动力等多种用途,以工业革命之前无法想象的速度推动人类发展。但是,除提供能源之外,化石燃料还产生了有损健康的空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

化石燃料把大量能源集中在狭小空间,被广泛用于合成肥料及为航天提供动力等多种用途,以工业革命之前无法想象的速度推动人类发展。但是,除提供能源之外,化石燃料还产生了有损健康的空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

目前,温室气体排放为至少80万年以来之最,并且在不断增长,从而造成了有可能颠覆数十年发展成果的气候变化。生计中断、粮食安全性丧失、海洋和沿海生态系统丧失、基础设施瘫痪以及对全球安全的威胁仅仅是近期科研报告所明确的众多风险中的少数几个。

在永久消除温室气体并使其在空气中的浓度恢复至安全水平的技术缺失情况下,唯一现实的解决办法是限制新增排放。据测算,要避免气候变化产生最具破坏性影响,今后几十年内,我们至多只能排放约占化石燃料已探明总储量20%的温室气体。

鉴于化石燃料被广泛用于我们的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将其留在地下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可以体现其作为一种资产的价值。

目前,化石燃料储量(其中包括80%不能燃烧的燃料)的市场价值为20万亿美元左右。这一数字是基于化石燃料将被开发并燃烧的认知计算出的。不过,这一认知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紧迫性相抵触。这种认知上的背道而驰导致了“资产价格是根据对未来难以置信或不一致的看法确定的这一情况”,也被称为碳泡沫 。不可燃烧的储量被视为“搁浅资产”。

搁浅资产一词被用于描述因市场形势变化而失去其应有价值的投资或资产。造成搁浅的原因通常与法律法规出现重大变化以及频繁性突变、环境制约或致使资产成为不良或废弃资产的技术突破等因素有关。手机网络发展后的固定电话线路说明,技术变革有可能会降低一些投资的价值;美国专门从事高油耗SUV车辆的制造商在汽油价格上涨后面临的困境也表明了制造商对油价上涨的脆弱性。

谈及与化石燃料相关的搁浅资产,人们对未来的认知确实存在分歧。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行政区(包括40个左右国家和20多个地区)正在实施或制定限制碳排放措施,如碳税、排放权交易体系或限制性规定。诸如世界银行集团等全球金融机构真正呼吁各国和各企业支持设定碳价,同时敦促各国财政部取消化石燃料补贴(pdf)。据测算,每年的税前补贴额约为4800亿美元;如考虑外部成本,每年补贴额高达1.9万亿美元。美国美国刚刚宣布了几项计划,将借助相关法规降低其排放量。中国政府的某顾问机构表示,其正在考虑为2016年及以后的排放设定绝对上限。在其股东敦促下,面临因碳泡沫缩小所致金融风险的大规模机构性投资者已开始采取措施,撤销化石燃料投资。金融市场正在对有关关切作出回应,也在设定非化石燃料类投资指数。

对未来的另一种认知显示,人们认为未来对化石燃料的利用格局将保持相对不变。这一认知频繁地出现在利益攸关方报告中,也见诸于新化石燃料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大型投资项目中。

20万亿美元引发的问题是,哪一种认识是对的。目前,市场正显示出对后一种认知的偏好。但是,市场只会偶尔偏好对未来的无根据的乐观,其次偏好基于对基本面的更合理评价等因素作出的快速调整。对灾害的风险规避是作出的一项重要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