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金融:撬动低碳经济的重要杠杆
参与交易的金融机构的增多,进一步提升了碳市场的流动性,也对碳配额的价格发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碳资产质押贷款、减排项目融资等在内的碳金融市场空间就此打开。

北京市首单林业碳汇交易抵消项目挂牌,湖北首单碳排放配额质押贷款问世。近日,关于碳金融交易的消息不断增多,自从2011年国家发改委确定在北京、天津等7个地区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后,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不断扩容,交易品种推陈出新。

  参与交易的金融机构的增多,进一步提升了碳市场的流动性,也对碳配额的价格发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碳资产质押贷款、减排项目融资等在内的碳金融市场空间就此打开。

  碳排放权交易趋于活跃

  开展碳排放权交易的初衷,是为了建立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市场机制,使之成为撬动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的杠杆。“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约束性目标,国务院办公厅于今年5月出台了《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要求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及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上耗煤项目,要严格实行煤炭消耗等量或减量替代政策。

  各地碳市场启动以来,随着市场规则的完善,交易机构逐渐由开始的跃跃欲试转为成交活跃。以天津碳市场为例,自2013年12月启动以来,天津市碳配额共成交106万吨,成交金额2193万元。

  在各地的交易平台中,均设计了挂牌、拍卖、网络现货等多种交易模式,比如天津排放权交易所采用的是会员管理模式,符合交易所规定的国内外企业和自然人均可通过交易所结算银行的网点开立资金账户和通过交易会员开立交易账户,从而进入天津碳市场进行碳配额产品交易。

  “交易机构主要涉及一些碳资产管理公司、金融机构和天津市纳入碳交易试点的企业。”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交易方式主要分为线上交易和线下协议交易,协议交易主要用于基于自愿减排的碳中和交易和大宗交易,双方在线下进行交易标的和价格的自主协商,通过交易所办理清算、交收等事项。

  市场机制,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绿色低碳经济发展上作用初显,也督促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了长远竞争力。

  不过,国内碳排放交易的流动性仍然较低。在欧美国家,“碳金融”创新产品种类较多,市场交易品种丰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在碳融资、碳期权等衍生产品创新上不断迈出脚步。我国虽然碳减排市场很有潜力,但与之相关的碳金融和碳资本市场依然缺乏。大部分银行在此方面的触角,还仅限于“绿色信贷”,将信贷向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倾斜,围绕碳资源和碳排放的融资产品仍然不多。

  “交易所还要健全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维护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投资者的利益,才能逐步吸引更多的合格投资者特别是金融机构参与交易。”上述负责人说,金融化和资本化是为碳市场提供流动性的重要途径,只有完善了市场交易机制,才能撬动金融资源向低碳产业配置。

  在国外的碳交易所中,金融机构在交易中扮演着做市商和价格发现者的双重角色。随着国内交易所和交易制度的成熟,不少银行和基金公司都对此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这也为碳金融创新提供了契机,碳交易期货和碳资产融资等创新产品正在酝酿之中。

  金融机构参与提升市场流动性

  从各地试点情况看,总额控制下的碳配额交易对企业有着较强的约束力,否则企业的财务成本会上升,初步形成了倒逼企业降耗减排的

  碳金融市场前景广阔

  随着全球极端天气多发,发展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共识。据统计,《京都议定书》实施以来,全球碳金融市场规模的增速高达20%到30%。碳排放权逐渐演变成具有流动性和价值的无形资产。

  以碳资产为标的物的金融产品已在国内出现。今年5月,中广核风电附加碳收益中期票据在银行间市场发行,这是银行间发行挂钩碳资产收益债券的首次试水。8月份,兴业银行(601166,股吧)与湖北宜化集团签署了碳排放权质押贷款协议,这是国内首笔以碳排放权配额作为质押担保的贷款。

  碳配额成为可担保资源,意味着碳排放权的金融价值正被进一步挖掘,在盘活企业碳资产的同时,也实现了用金融手段引导绿色经济发展的杠杆效应。这也让金融机构有了与碳交易所合作的积极性。

  据悉,目前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已与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展开战略合作,以共享商业银行已发掘的绿色投资机遇以及节能减排专业企业。另外双方还正在合作创设超短融碳债券和环境权益抵押贷款方面的项目评价体系,为碳交易提供金融化、证券化以及清算结算服务。金融机构的“进场”将成为激活碳交易二级市场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