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自愿碳市场(CCER)启动

首批CCER项目概况    2025年3月6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CCER)首批项目完成登记,标志着中国碳市场进入“配额+CCER”双轮驱动时代。首批项目共9个,总减排量达948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具体包括:7个海上风电项目:分布于江苏、山东、福建、广东沿海,业主以央国企为主,如三峡新能源(4个项目)、国家电投等。其中江苏如东H6项目年减排量最大(60.4万吨)。2个并网光热发电项目:位于甘肃敦煌,由首航节能开发,年减排量分别为22.4万吨和2.6万吨。项目特点:减排机理清晰、额外性论证简化(部分项目免予论证)、数据监测精度提升(遥感与区块链技术应用)。

政策重启需求:2017年因供需失衡暂停后,2023年生态环境部发布新规,2024年完成制度设计,2025年正式重启,旨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如重复获益、数据质量)。

国际压力: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等倒逼国内碳价与国际接轨,首批CCER价格仅为欧盟碳价的1/8(约700元/吨)。

行业扩容:2025年全国碳市场新增钢铁、水泥、电解铝行业,控排规模从50亿吨增至80亿吨,CCER需求上限提升至4亿吨/年。

企业层面:为控排企业提供5%配额抵销空间,降低履约成本(如电力行业年节省超10亿元)。

市场层面:激活绿色金融创新(如CCER质押融资、碳债券),推动可再生能源投资回报周期缩短30%。

国家战略:助力“双碳”目标,预计2030年CCER交易量达4.7亿吨,市场规模超5000亿元。